鼻咽癌
简介 :
鼻咽癌(NPC)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。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,发病率为耳鼻喉恶性肿瘤之首。
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塞、涕中带血、耳闷堵感、听力下降、复视及头痛等。
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,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。
但是对较高分化癌,病程较晚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,手术切除和化学在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。

部位
鼻咽腔位于鼻腔后方、口咽上方,左右径为3~4厘米,前后径为2~3厘米,可分为顶壁、顶后壁、两侧壁、前壁和底壁共六个壁。
在鼻咽,位于咽鼓管圆枕后上方与咽后壁之间有一凹陷区域,称为咽隐窝(pharyngeal recess)。
鼻咽癌最好发的部位是鼻咽腔的侧壁(包括咽隐窝),其次为顶壁和后壁。
因为在这个部位的早期肿瘤通常是无症状的,大部分患者(>90%)就诊时已有晚期局部和区域性肿瘤侵犯。
其次是顶壁和后壁,发生于前壁以及累及多面的较少。

典型症状
由于鼻咽腔周围有许多紧密相连的器官和组织,同时鼻咽癌的分化程度较低,容易在原发肿瘤还很小的情况下就出现颈淋巴结转移,因此鼻咽癌的临床症状多
种多样,临床上大致可分为四大类:
1. 颈部淋巴结肿大极为常见,首发症状为颈部淋巴结肿大者约占全部病人的50%,初诊时临床检查就发现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约占70%以上。临床检查的首发
淋巴结一般在上颈部。转移淋巴结一般从上到下逐渐变小,有时也可发现多个淋巴结在增大的过程中,因穿破包膜而相互融合。
2. 五官特征最常见的有耳鸣、听力减退、咯血、鼻堵,侵犯三叉神经和外展神经时可出现面麻和复视,侵犯咀嚼肌和颞颌关节时可出现张口困难。
3. 头痛始为轻度、单侧、断续性头痛,以后逐渐加重,其后发展为双侧、连续性、剧烈头痛,尤以肿瘤侵犯颅底者为甚。
4. 颅神经损伤鼻咽癌在向周围侵润的过程中以三叉神经、外展神经、舌咽神经、舌下神经受累较多,嗅神经、面神经、听神经则甚少受累。
典型症状
由于鼻咽腔周围有许多紧密相连的器官和组织,同时鼻咽癌的分化程度较低,容易在原发肿瘤还很小的情况下就出现颈淋巴结转移,因此鼻咽癌的临床症状多
种多样,临床上大致可分为四大类:
1. 颈部淋巴结肿大极为常见,首发症状为颈部淋巴结肿大者约占全部病人的50%,初诊时临床检查就发现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约占70%以上。临床检查的首发
淋巴结一般在上颈部。转移淋巴结一般从上到下逐渐变小,有时也可发现多个淋巴结在增大的过程中,因穿破包膜而相互融合。
2. 五官特征最常见的有耳鸣、听力减退、咯血、鼻堵,侵犯三叉神经和外展神经时可出现面麻和复视,侵犯咀嚼肌和颞颌关节时可出现张口困难。
3. 头痛始为轻度、单侧、断续性头痛,以后逐渐加重,其后发展为双侧、连续性、剧烈头痛,尤以肿瘤侵犯颅底者为甚。
4. 颅神经损伤鼻咽癌在向周围侵润的过程中以三叉神经、外展神经、舌咽神经、舌下神经受累较多,嗅神经、面神经、听神经则甚少受累。
质子治疗及其优势

●
鼻咽癌总的5年生存率约为50%,近年来无明显提高。
目前鼻咽癌放疗后有10~30%的患者有鼻咽癌原发病灶残留,40~60%的患者治疗后出现局部复发。
局部肿瘤未控和局部复发均可能增加远地转移的发病率。
局部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靶区剂量不足,增加局部放疗剂量能够提高局部肿瘤控制率,并减低肿瘤血行转移的发生率。
但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,特别是周围危及器官的急慢性放疗放应,限制了靶区剂量的提高,成为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。
因此,如何在保证靶区得到足够的剂量,同时尽量减轻或避免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,是提高鼻咽癌放疗疗效的关键。
●
常规放射治疗时光子射入机体介质后,其剂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,而质子射线具有独特的物理学特性,包括锐利
的边界与Bragg峰效应,当粒子射线进入到肿瘤时,在未到达肿瘤病灶时能量释放很少,而后到达肿瘤部位后能量则迅速
释放,故可有效保护病灶周围正常组织,特别是在结构复杂的头颈部放疗中,此种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大大降低脑
部辐射面积与正常脑组织辐射剂量。
●
对于早期患者而言,除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之外,还能大大降低传统放射治疗的并发症,以保证病人在肿瘤治愈后,
能够保持良好的生存质量。对于中晚期患者和以前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未控肿瘤和复发肿瘤,
质子放疗使病人有机会在肿瘤区给以较安全的加量照射,
以提高控制肿瘤的机会,并且最大程度地减少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。
各国治疗费用对比
国家 | 设备类型 | 治疗费用 |
中国 | 笔形束 | 约27.8万人民币 |
日本 | 被动散射法,360度旋转机架 | 约20万人民币 |
德国 | 笔形束,360度旋转机架 | 约40-45万人民币 |
美国 | 笔形束,360度旋转机架 | 约70-140万人民币 |